2017-08-12 1569浏览
这种思维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从一方面来说,这是生活在一个言论开放,百家争鸣的社会带来的益处;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离不开西方高等教育中对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和教授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多年的熏陶,它已经焕化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而对中国教育稍有了解的人们便明白,这正是没有收过真正人文教育的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举一个为众多中国人所熟知的例子。不少中国读者都读过美国作家何伟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并且十分喜爱这两部作品。
每次和中国人谈起这两部书,我都会问对方他们对作品的好感源于哪裡。「他对中国的观察非常独到」和「他比中国人都更了解中国」是我常常听到的答案。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语言准确表述,我想何伟的作品可以征服中国读者归根结底的原因中或许有这样几条:
1.他能够跳出西方对中国的各种成见,以诚实的笔触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
2.他能够敏锐捕捉中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係,将他的描写对象放置在社会大环境之中,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来折射一个社会与一个时代的特徵;
3.他对他的所见所闻不轻易做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定夺,而往往将形成观点的权利交给读者。
在美国读书多年后,我感到这其中的哪一条也脱离不开我在美国大学学习时,人文社科学科所传达的理念以及培养的思维习惯。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环境下,人文学科的价值不仅在中国人脑海中被广泛忽视,在美国这个有着悠久通识教育传统的社会里也引起大众辩论。
英文、哲学、历史等学科真的可以给予人们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经济下生存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吗?人们在问着自己这样的问题。然而正如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马克·艾德孟森(MarkEdmundson)在八月初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人文学科价值的专栏中所提到的:
「人文学科并不教人如何成功,而教人如何质疑成功。」「处在所有人文学科最核心的,是一场海纳百川而深思熟虑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与生存的讨论,」艾德孟森写道,「这场讨论不应盲目崇尚任何结论。」
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讨论似乎格外有必要,而展开这样讨论的思想基石和恰当方式,便蕴含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
如同学习一门语言,这种人文教育在学生思维定性以前,越早施加它的影响便越理想。
在留学日趋低龄化,教育观念开始逐渐转变的今天,让这样的觉悟在家长和留学生们的脑海中扎根,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上一篇 : 出国留学,我们到底应该学些什么?(三)
下一篇 : 申美国名校需掌控这7大因素(一)
(一) A/OLevel考试信息网考试信息网有大量转载的留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A/OLevel考试信息网考试信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二) 免费学习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出国留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文章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在30日内与A/OLevel考试信息网考试信息网联系。
本课程由课窝教育新加坡中心提供服务与支持。
友情提示:未经A/OLevel考试信息网考试信息网书面认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本网站内容:否则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号: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264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120 苏ICP备17009794号-16 Powered by marler.cn
版权:
2017-2021 AOLEVEL.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南京课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